久久健康 收藏久久健康
你现在的位置 > > 首页 >> >> 健康中心 >> 国内

(两会声音)农业专家马忠明:中国最大玉米制种基地亟待科技“呵护”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3-03-01 03:39:11

  中新社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 冯志军)在全球粮食不安全形势持续加剧背景下,西北内陆著名的“河西粮仓”如何呵护好中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需要持续增加科技投入实现“扬长避短”,构建中国“南繁北扩”玉米种业大格局。


资料图为马忠明在实验室查看玉米幼苗。 中新社发 甘肃省农科院 供图

  目前,中国玉米播种面积约3亿亩,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玉米在中国是仅次于稻、麦的主要粮食。甘肃河西走廊玉米年制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产种5.5亿公斤,分别占中国玉米制种面积和总产量的55%和60%。

  马忠明介绍说,目前世界排名前十位的6家种业企业和中国国内21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在甘肃张掖市建立制种基地,总产值达46.5亿元人民币。130多家中国玉米制种企业,已在当地建成大型玉米种子加工中心140多个。“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目前中国唯一的玉米种子区域公用品牌。


资料图为甘肃张掖国家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作人员对在土壤中育出的幼苗进行检验。 中新社发 杨艳敏 摄

  “通过多年发展,河西走廊形成了多类型制种产业模式,培养了一批规范制种的农民专家,奠定了玉米制种业发展的良好基础。”马忠明坦言,进一步提升玉米种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还面临诸多挑战,如:农田基础设施落后,建设标准低,潜在风险大;产业链较短,农户收益低;机械化作业率低,效率不高;创新平台建设严重滞后,研发力量不足,育种技术落后等。

  马忠明举例说,近50%的玉米制种基地尚未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改造基地也存在水肥一体化设施配套不齐全等劣势。同时,局部地区连作长达30多年,玉米制种病虫害种类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8种增加到目前73种。大部分制种企业和基地以代繁种子为主,繁育玉米种子及其加工等效益基本在外,农户收益十分有限。


资料图为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玉米制种产业园区。 中新社发 杨艳敏 摄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历史悠久,是中国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由于有祁连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地带形成许多绿洲,这些绿洲彼此相连,加之光照充足、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等气候优势,被誉为“种子繁育的黄金走廊”。


资料图为马忠明(左一)在甘肃张掖市玉米制种基地现场查看玉米生长情况。 中新社发 甘肃省农科院 供图

  马忠明建议,国家启动甘肃国家玉米制种基地二期建设工程,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节水设施,提升耕地质量。在张掖、酒泉两市建立国家级高标准种子繁育基地和种业产业园,建立标准化核心制种基地、精品种子扩繁高地和智慧制种示范基地。建设国家玉米种子集散地,做强玉米种子产业链,实现全产业链增值增效。

  “组建河西走廊国家种业研发机构及平台”是加快河西走廊玉米种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压轴戏”。马忠明表示,未来通过成立国家种子繁育研发中心、国家玉米种业创新联盟,稳定支持种业人才及团队建设,设立适水高产高效重大专项等举措,可以集中力量解决藏粮于种、藏粮于地、藏粮于水的关键技术与产品。(完)



  免责声明: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热门阅读
Copyright © 2012-2024 久久健康. All Rights Reserved .
邮箱:18376553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