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3月3日电 (记者 陈静)3日是“世界听力日”,也是“全国爱耳日”,今年主题为“人人获得听力保健筛查·康复·沟通”,聚焦“人人享有听力健康”,呼吁所有人关注听力健康,加强耳病的防治,希望预防和解决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听力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WHO)预防聋和听力减退合作中心主任卜行宽3日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全球受听力损失困扰人数约占总人口的1/5,面对庞大的患者群体,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十分重要,至少有一半患者的听力损失是可以避免的,对于已经发生听力损失的患者,现代科技可以助其回归主流社会。
卜行宽教授多年从事耳科疾病与听力损失的防治。他告诉记者,在中国,单侧有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的患者人数众多。耳蜗神经发育不全等先天因素,突发性耳聋、外伤以及听神经瘤等后天因素都可能导致单耳聋。卜行宽说,单耳聋不但丧失了声源的定位能力,而且严重影响双耳聆听在大脑的整合效应,造成沟通困难,工作和生活精力分散。长此以往,患者会逐渐失去自信,出现焦虑、抑郁等。就突发性聋而言,卜行宽告诉记者:“应在三天内干预,否则恢复听力的难度变大,甚至丧失听力”。
对于先天因素引发的单耳聋,卜行宽表示,最重要的是预防。而由后天性因素造成的单侧耳聋,发病后应及时使用药物进行抢救治疔,对听力恢复不了的患者,根据不同情况可验配不同类型的助听器,甚至植入人工耳蜗。在实际临床中,多数患者愿意选择助听器。
助听器分有气导和骨导之分。当下,无创、容易佩戴、不影响正常饮食的牙骨传导助听器日渐受到成人患者群体关注。牙骨传导助听器是将小型耳背式助听器作为接收装置,戴在聋耳,如同假牙一样的“骨导口内机”则灵活安装在口腔,两者通过无线传输连接,声音直接通过牙骨震动颅骨传递到耳蜗。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听力中心负责人冯艳梅当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临床效果中,牙骨传导听力系统表现突出。临床数据显示,佩戴一个月后,患者听觉敏感性提高,言语识别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冯艳梅介绍,牙骨传导听力系统是通过牙骨的振动,带动颅骨和内耳振动,最后刺激听神经,其最大优点是不需要手术,避免风险和伤口感染。
由中国企业通过“硅谷+上海”模式自主研发的牙骨传导助听器已在中国、欧盟,美国,日本等22个国家和地区获批126项发明专利。据透露,针对听障儿童的无创骨导技术产品获奖在今年下半年上市。
卜行宽希望未来能与更多临床专家、科研机构和院校携手,持续加大听力损失的预防、诊治和康复的研发力度,积极探索创新耳科和听力保健整合的全民健康覆盖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完)